經濟下行壓力持續,推動民營和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意義更顯重大。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扶持政策頻頻出臺、持續升溫。特別是進入8月份,國務院更是6天內召開三次重要會議,將推動民營和小微企業發展作為下一步金融領域的重點工作。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光大銀行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全面推動普惠金融政策落地,普惠業務實現穩步增長。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該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23.19億元,較年初增加241.43億元,增速18.84%,高于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9.91個百分點;客戶數36.59萬戶,較年初凈增5.70萬戶。新投放利率和不良率保持在合理區間,銀保監會“兩增兩控”全部達標。
“抓普惠金融不是一時之勇的短期行為,而是一項有長期性、艱巨性、持續性的重要工作,要勇于擔當、攻堅克難,下大力氣作為戰略轉型、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光大銀行副行長孫強表示,要堅定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服務實體、服務民營、服務小微;堅定落實監管要求,真抓實干完成“兩增兩控”;堅定發展普惠生態鏈,加大對優質企業營銷力度;堅定守住風險底線,確保不發生系統性經營風險。
“激勵+約束”激發創業新活力
完善的機制體制是推動普惠業務發展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光大銀行持續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下沉工作重心,普惠金融業務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按照“專業部門、專營機構、專家審批”工作機制,光大銀行在總行層面建立柔性團隊,全面驗收“信貸工廠”模式,持續掛牌普惠專營機構,推動基層營銷布局和風控審批雙提升,以專業化、精細化、標準化管理,將普惠金融發展體制推上新高度。同時,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延續既定優惠措施,拿出專項資源,獎勤罰懶,從項目拓展、產品推廣、客戶營銷等方面,有效調動普惠金融服務發展的積極性、創造力。
據了解,該行年內還連續下發了盡職免責、便捷續貸管理辦法,緊抓減費讓利服務,精簡業務流程,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周轉成本,緩解企業經營壓力。通過定期查、反復講、持續推,光大銀行深度踐行國家發展戰略,助力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線上+創新”構建產品新體系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針對小微企業融資短、頻、急的特點,光大銀行加快科技投入,積極研發創立“光大快貸”系列產品,構建線上化業務新時代。隨著“陽光政采易”“陽光e微貸”“陽光e抵貸”“陽光e標貸”等創新產品陸續上線,光大線上產品體系迅速形成。
在首款“陽光e微貸”純信用產品基礎上,今年8月份,再次推出“陽光e抵貸”線上新品,實現融資“秒批、秒貸”,解決了傳統線下抵押業務效率低下、審批繁瑣問題,為更多小微企業高效融資提供便利條件。上線不足兩個月,已在廣州、蘇州等地迅速鋪開。
在山西太原,光大與中征平臺聯手推出首個“陽光政采易”項目,短短4個月,服務客戶超250戶,批復金額近7億元,為支持當地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發展做出了表率。鑒于該模式廣覆蓋、低風險、高效率的特點,人民銀行總行將其列入示范項目,當地監管機構邀請其專題介紹模式經驗,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目前,“陽光政采易”已完成和山西、珠海、株洲、山東等11個地方財政機構的對接,有望實現模式推廣。
針對特定區域內投標活動頻繁的小微企業,光大設計了“陽光E標貸”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線上化投標保證金融資。借力陽光普惠云系統,企業線上申請投標保證金融資,“秒提、秒放、隨借隨還”。該產品聯動光大銀行的“招標易”產品,為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生態鏈上的核心機構與小微企業客戶提供“資產+負債+科技”的一攬子解決方案。8月份上線以來,已在安徽省內落地首筆線上投標保證金融資,有效提高了區域內招投標小微企業資金周轉效率。
光大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陳紹寧表示,發展普惠生態鏈,就是打通產業鏈、產品鏈、數據鏈、場景鏈、渠道鏈,為優質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服務,這是光大普惠的不懈追求,也是服務的初衷。
“科技+場景”發動服務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按照“敏捷、生態、科技”戰略轉型要求,光大銀行不斷提高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圍繞優質流量場景,著力打造科技金融、數字普惠,培育核心競爭力。
依托“陽光普惠云”系統功能優勢,光大銀行推出云計算和云認證兩大功能,通過“融資產品+金融科技”雙項服務輸出增強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創新推出“光速”流程,按照“可組合、可配置、松耦合”設計思路,逐步實現流程模塊化設計、線上化審批、自動化操作等功能。借助“陽光普惠云”,光大銀行實現與青島、太原、上海、重慶、北京等地市6個優質項目合作,以高效的數據通道,為近150戶小微企業提供直接融資4億元。
重視大數據挖掘和應運,光大銀行依托小微企業現有物流、賬款、退稅等數據,主動嫁接工商、稅務等外部數據信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客戶分析與模型篩選,為客戶精準畫像,實施精準營銷和風險防控,為業務全流程提供智能決策。經試點,首款“陽光e微貸”純信用線上產品日趨成熟,已實現系統內分行廣覆蓋,累計授信客戶超400戶,累放金額突破3億元,為線上小微產品體系搭建開了好局。
在大數據應用的支持下,光大銀行遵循“多渠道、批量化、低成本”原則,通過對接核心企業系統數據、資金定向支付、核心企業進行連帶責任擔保或回購擔保等形式,積極開發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構建起多層次“金融+渠道+場景”的服務體系,形成普惠金融業務生態圈。
“轉型+升級”掀起惠農新浪潮
加強對“三農”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是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一環。從推動鄉村振興,支持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入手,光大銀行持續加大涉農扶貧支持力度,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今年一季度,光大銀行下發“兩個指引”,從制度層面強化扶貧涉農工作推動,引導資金流向涉農扶貧領域。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光大銀行涉農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精準扶貧貸款三項指標均達到監管要求。
在重慶,光大銀行基于農業擔保強大的代償實力、專業的涉農隊伍、廣闊的未來前景,堅定加深合作,通過優化內部流程和服務措施,克服區縣網點少、農村無網點劣勢,成功開辟出一條普惠涉農貸款新渠道。通過精耕細作生豬養殖、果樹種植、農作物加工等涉農業務板塊,今年9月末,該渠道累計投放涉農企業貸款突破2000萬元。
在黑龍江,依托地域特色產業優勢,光大銀行開展金融支農服務,創新推出“農場貸”。通過集團連帶責任擔保加土地收益權質押的方式,為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下屬農場開展授信,助力黑龍江農業及墾區發展。截至9月末,累計投放20戶,金額21億元。
在蘇州,根據產業扶貧企業所屬行業和發展特征,對雇傭貧困員工占比較多的擬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予以政策傾斜,通過信保貸、昆科貸等政府分擔基金模式,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在合肥、武漢、長沙,光大銀行分別推出“陽光助農貸”“扶貧貸”“專項支農貸”,以“真金白銀”支農助農、扶貧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