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成都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發文表示,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協同住建部門、公積金中心、銀行等部門積極探索,率先推出二手房帶押過戶“套餐式”登記新模式。在新模式下,二手房過戶將無須提前還貸,無須墊付資金。
成都套餐式辦理新模式
跑腿次數更少效率更高
二手房交易中,存在抵押情況的房產,買賣流程相對麻煩,交易過程中多部門分開辦理、耗費時間長,買賣交易風險高,資金成本高。
針對這一難點和痛點,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協同住建部門、公積金中心、銀行等部門積極探索,率先推出二手房帶押過戶“套餐式”登記新模式,相比此前還清按揭才可解押、過戶,“帶抵押過戶”可以大大節約時間和金錢成本,同時提升二手房交易安全性。
新模式下,對于存在抵押的房產要上市交易的情況,實現了不用先歸還原來的房貸就可以完成過戶、抵押、發放新的貸款,提高了交易質量,降低交易成本。
二手房“帶抵押過戶”新流程實施后,可實現多項業務申請“進一個窗口,提交一套材料,辦理一次業務”,減少了跑腿次數,同時辦理時限由原先的單項業務分別辦理共需十幾天壓縮至合并辦理1-3個工作日辦結。
據悉,成都此前也辦理過抵押過戶,成都市自2016年11月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以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施前,累計辦理帶抵押過戶1045件,其中成都高新區及五城區辦理630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施后,辦理帶抵押過戶登記2510件,其中成都高新區及五城區辦理1603件。
目前已有兩大銀行成功試點
建行支持同市不同支行辦理
據成都不動產登記中心消息,成都市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已經成功試點“帶抵押過戶”,預計后續會有更多銀行跟進。
具體如何操作呢?
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建設銀行在成都范圍內的個貸中心支持辦理二手房“帶抵押過戶”業務,辦理此業務的賣家和買家都需要是在建設銀行辦理住房按揭,可以是同市的不同支行之間。
辦理流程與建設銀行現有二手房貸款業務流程一致,準備貸款資料向建設銀行個貸中心進行申請,無需額外辦理,同時房產過戶和抵押登記實現一站式合并辦理。辦理時長因買賣雙方條件差異,每一筆業務都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通過帶抵押過戶“套餐式”辦理新模式,大約在1-3個工作日辦結。
多地試行“帶押過戶”
實際交易中仍存在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一套二手房交易可能關聯著3-4套房的交易,過去由于流程的繁瑣阻滯,一套房交易不了,就會影響到其他房子的交易,導致買賣需求難以實現。“帶押過戶”能夠加速“連環單”交易的節奏,對二手房市場觸底企穩有積極作用。
今年8月,二手房“帶押過戶”由濟南率先推出,隨后多個城市跟進。據克而瑞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深圳、蘇州、濟南等16城已完成首筆二手房“帶押過戶”業務,而廣州、西安、徐州等5城均發文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此外,北京則試行“連環單”業務并行辦理。
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本質是在于減少交易過程中的資金和時間成本。不過,任何交易都存在風險。
對于買方而言,購買帶抵押的房產,是用自己的貸款來償還賣方的貸款,在過戶完成之前,權利都處于不確定狀態,房屋如被司法查封,將沒辦法順利過戶。
目前來看,多數“帶押過戶”以在同一銀行續貸為主。跨行間二手房“帶押過戶”可能產生產權過戶后,銀行抵押權落空、交易最終未達成的風險。且跨行續貸,還可能涉及房產估值不同、利率存在差異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對于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將會同多方主體共同建立不動產“帶抵押過戶”風險防控機制,加強業務溝通和協同,建立信息實時共享通道,強化不動產登記與金融業務協同,進一步提升交易登記安全性和不動產登記辦理便利性,切實發揮惠民利企政策實效,助企紓困優化營商環境。
“帶押過戶”尚未全面實行
對樓市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今年9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向轄內銀行機構下發了《關于鼓勵推廣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出推廣"帶押過戶"需兼顧便利性與資金安全,同時鼓勵結合實際探索"帶押過戶"模式。這也是國內金融機構首個明確鼓勵推廣"帶押過戶"的官方文件。
12月26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式發文,強調深化二手房“帶押過戶”。據當地媒體消息,截至目前在廣州能申請或者作進一步溝通咨詢“帶押過戶”相關業務的僅有兩家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建設銀行。
記者采訪成都一大型中介機構工作人員,對方表示目前對二手房“帶押過戶”的具體操作暫不了解,也尚未給客戶辦理過此業務。
盡管已有十多個城市宣布推行“帶押過戶”,但據了解,目前在不少城市還是處于試行階段,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的案例并不多。除各地不動產登記中心與部分銀行合作推進的案例外,目前大范圍的政策執行尚未全面落地。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帶押過戶”模式的確可以降低購房成本,從短期來看,這種模式會激活二手房市場,從長遠角度來看,是否會變相增加其他方面的交易成本還有待考量。同時,對于市場交易量和房價的影響會有多大也有待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黃益輝